炎炎夏日面当道
面条不仅热量低
能长时间保持饱腹感
另外还能够分解脂肪
促进胰岛素保持正常水平
是夏日美食中养胃健脾
美容健身的一大选择
本期集纳了中国最受欢迎的
十大面条
赶快收起口水接招吧
兰州牛肉面
坐标:甘肃
01
美食特点
兰州的牛肉面有很多品种,从面条的粗细上来分有大宽(二个手指宽),二宽(一指宽),韭叶子(韭菜叶的宽度),二细(直径四毫米左右),三细(直径三毫米左右),细(铅笔芯粗细),毛细(细铁丝粗细)等若干品种,分量上来有大、小碗之分。讲究的是"一清、二白、三绿、四红,五*",清的是汤清(用牛骨头炖出来的清汤),白的是白萝卜片,绿的是香菜、蒜苗,红的是辣椒油,*是面条*亮。
历史趣谈
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,是回族人马保子于年始创的,当时马保子家境贫寒,为生活所迫,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,肩挑着在城里沿街叫卖。后来,他又把煮过牛、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,其香扑鼻,大家都喜欢他的牛肉面,他突出一个清字。接着他开了自己的店,不用沿街叫卖了,就想着推出免费的“进店一碗汤”,客人进得门来,伙计就马上端上一碗香热的牛肉汤请客人喝,爽,醒胃。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,马保子经营到年,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经营,马杰三继续在清字上下功夫,不断改进牛肉拉面,直到后来名振各方,被赠予“闻香下马,知味停车”的称誉。
烩面
坐标:河南
02
美食特点
河南烩面是一种荤、素、汤、菜、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,以味道鲜美,经济实惠,享誉中原,遍及全国。烩面按配料不同可分为:羊肉烩面,牛肉烩面,三鲜烩面,五鲜烩面等等。烩面是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,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,一种类似宽面条的面食。汤好面筋,营养高。
历史趣谈
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个隆冬雪天,患寒病落难于一回民农院。回民母子心地善良,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、头似马非马、身似羊非羊、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(亦称麋鹿)屠宰炖汤,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。但追敌逼迫,情形紧急,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,煮熟后端给李世民。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、暖流涌身,不觉精神大振,寒疾痊愈。于是策马谢别。李世民即位后,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,就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,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,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,以厚加赏赐。还真是不负有心人,终于找到了那母子。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。从此,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——麒麟面。后来,因为四不像极其稀少,觅猎困难,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,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,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。但是经御厨、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,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,长盛不衰。
冷面
坐标:吉林延吉
03
美食特点
冷面是鲜族的风味饮食。是以荞麦面为主的冷食面类。荞麦、红薯淀粉、小麦面粉等按照固定比例和成面,经过特制机器轧制出条,煮熟出锅,经冷却后,放上熟牛肉、熟鸡丝、蛋皮丝、麻仁、自制泡菜、秘制辣酱、苹果片等,冲入秘制牛肉鲜汤等。延吉冷面好吃就在于入口柔韧耐嚼,凉爽利口,酸、甜、咸、辣等口感丰富。
历史趣谈
冷面出现于朝鲜王国时期,据成书于19世纪中叶的洪锡谟用汉文所撰描述时节风物的著作《东国岁时记》中“用荞麦面沉菁菹、菘菹和猪肉名曰冷面”(用荞麦面搭配萝卜泡菜、白菜泡菜和猪肉)的记载,冷面为冬季(十一月)所食用的面食,算来已经有超过年的历史,现在常见的记载则是超过年。大概在19世纪末,冷面随朝鲜族传入中国东北,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冷面种类,吉林延吉冷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。
炸酱面
坐标:北京
04
美食特点
用五花儿肉或里脊肉切成丁。先把肉丁煸好放一边儿,在把事先切好的葱、姜、蒜放锅里驱香,加*稀酱,盖上锅盖小火咕嘟。等肉丁和*酱咕嘟透了,香味四溢,酱色变黑了就出锅了。喷香的肉酱,配上现煮的过水面条,就是一个字:香!
再有一讲究儿就是菜码,最讲究的是“全码儿”。象什么嫩豆芽、小水萝卜丝、小水萝卜缨,*瓜丝、青豆、*豆、半寸来长的韭菜段儿、芹菜末、青蒜、鲜豌豆、*瓜丝、扁豆丝、韭菜段等为面码儿。当然,这些个菜码不一定能都找全,按四季能买到什么就配什么。
历史趣谈
清朝时,北京的东四隆福寺街有家小有名气的饭店——隆盛饭店,在清朝道光年间开业。这家店有一种叫做凉烂肉面的特色面食,颇受欢迎,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。饭店的掌柜姓温,因为炉灶搪得好,人们都称之为“灶温”。灶温所做的凉烂肉面的卤汁就是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好煮烂,再加入*花、木耳、蘑菇等蔬菜,拌以花椒、大料、小茴香等作料制作而成。面条则为现做的抻丝细面条,煮出锅之后,过三遍刚汲出的井水,称“三跳井”。捞出后之后倒入适量的卤汁,再放些蒜泥、*瓜丝,卤汁鲜香,面条凉爽,令人回味。
学者推断,“灶温”的炸酱面应该是从“凉烂肉面”演化而来的。
刀削面
坐标:山西
05
美食特点
刀削面是将面粉和成团块状,左手举面团,右手拿弧形刀,将面一片一片地削到开水锅内,煮熟后捞出,加入臊子、调料食用,以山西大同刀削面最为著名。山西刀削面因其风味独特,驰名中外。刀削面全凭刀削,因此得名。用刀削出的面叶,中厚边薄。棱锋分明,形似柳叶;入口外滑内筋,软而不粘,越嚼越香,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。
历史趣谈
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: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,建立元朝。为防止“汉人”造反起义,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,并规定10户人家用厨刀一把,切菜做饭轮流使用,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。一天中午,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,让老汉去取刀,结果刀被别人取走,老汉只好返回。在出鞑靼的大门时,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,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。回家后,锅开得直响,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,可是刀没取回来,老汉急得团团转,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,就取出来说: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!老婆婆一看,铁皮薄而软,嘟囔着说:“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?”老汉气愤地说:“切不动就砍。”“砍”字提醒了老婆,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,左手端起,右手持铁片,站在开水锅边“砍”面,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,煮熟后捞到碗里,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,老汉边吃边说:“好得很,好得很,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。”这样一传十,十传百,传遍了晋中大地。
片儿川
坐标:杭州
06
美食特点
片儿川是杭州的一种著名汤面,面的浇头主要由雪菜、笋片、瘦肉丝组成,鲜美可口。已有百余年历史,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馆首创,其特色在于雪菜和笋片的鲜美,让食客吃后回味无穷。
片儿川是杭州市民最喜爱的日常小吃之一。但是其为腌制品,所以含盐量比较多。高血压患者和孕产妇不宜多吃。抑或在吃的时候配点清淡的蔬菜汤,减少食盐过多对胃的刺激。
历史趣谈
相传片儿川面,还是奎元馆初创时小面店的看家面,传说是清时某年浙江举行乡试到杭州来赶考的读书人很多,各地考生齐集杭城,店主为招徕这些读书人的生意,就以倒笃菜、笋片、猪肉片烧制成的大众化面专门供应外地书生。在所售之早餐面中添加三只蛋,寓“连中三元”之意。时有一书生因奎元馆面好价廉,常来吃面,后得中乡试举人第一名“解元”,放榜之日,特到店里向店主致谢,因小面店尚没有招牌,就当场题写“奎元馆”三字作为招牌,从此,奎元馆的片儿川面名声大振,食客盈门。凡来杭州应考者,都慕名前来吃面,图个吉利。
锅盖面
坐标:镇江
07
美食特点
锅盖面用的是“跳面”,即面条上有细微的小孔,好让卤汁入味。除此之外,锅盖面为了丰富口感的细腻程度,里面加了不少八角,香叶等调料物。这些比较适合体质偏寒的人吃,可滋补。易上火或者热性体质,高血压患者应该尽量少吃。
历史趣谈
锅盖面做法源于清朝。据传,乾隆下江南时,到镇江张嫂子伙面店时,张嫂子忙中出错,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,撂到面锅里,煮出来的面条却很可口,还被乾隆夸赞。
担担面
坐标:四川
08
美食特点
担担面色泽红亮,冬菜、麻酱浓香,麻辣酸味突出,鲜而不腻,辣而不燥,堪称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。其面条细滑,主要佐料有红辣椒油、肉末、川冬菜、芽菜、花椒面、红酱油、蒜末、豌豆尖和葱花等,口味油香麻辣,比较适口。
历史趣谈
担担面是四川非常著名的一道小吃,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,相传为年一个绰号叫做陈包包的自贡小贩创制,因为早期是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,所以叫做担担面。
所谓"剃头的挑子--一头热",担担面的挑子也是如此:这一头是一个煤球炉子,上面还坐着一个锅,里面当然就是热水喽;另一头就是碗筷、调料和洗碗的水桶。然后就可以用扁担挑在肩上,晃晃悠悠、颤颤巍巍的沿街游走,还边走边叫:"担担面,担担面"担担面的得名,来自于这特殊的年代和叫卖方式;担担面的出名,
热干面
坐标:湖北武汉
09
美食特点
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,又不同于汤面,面条事先煮熟,过冷和过油后,再淋上用、醋、辣椒油菜等配料,更,增五香酱芝麻酱、香油、香加了多种口味,吃时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、酱汁香浓味美,色泽*而油润,香而鲜美,有种很爽口的辣味,是祖传秘方,诱人食欲。
历史趣谈
热干面源于三十年代初期,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蔡明伟。蔡明伟的汤面做得非常受欢迎,客人经常排队要等很长时间才能买到,很多客人等不及走掉了。蔡明伟做生意很会动脑筋,为了加快出货量,通过反复试验,终于摸索出一套"掸面"的工艺---就是先把面煮七八成熟,然后快速降温并均匀抹上油,这样卖面时,出货量就快了。有一次蔡明伟在长堤街看到一家麻油作坊,看见他们从芝麻中提取麻油后,芝麻酱闲弃在一边,香气扑鼻,他灵机一动;何不将芝麻酱加进面里试一下呢?于是蔡明伟向麻油作坊老板购买了些许芝麻酱回家。同样经过多次反复试验,终于发明了美食热干面。
奥灶面
坐标:江苏昆山
10
美食特点
奥灶面的食材主要是青鱼,老鸭,鲜肉猪蹄等,其材料的选择上在十大面条里算得上“奢侈和昂贵”了。奥灶面在成形之前要经过复杂的三道程序,“面烫”,“汤烫”,“碗烫”反而增加了其面的卫生程度。但是由于蛋白质含量较高,因此肝、肾功能不太好的人应该少吃或者不吃。
历史趣谈
关于"奥灶"二字,历来众说纷纭。传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,途经昆山游览玉峰山景后腹中饥了,于是来到这家小面店吃了一碗红油爆鱼面,觉得味道无比鲜美,忙让太监打听烹制方法。但由于语言关系,太监似懂非懂,无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:"红油面味道好,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。"乾隆一听哈哈笑道:"面灶奥妙,奥妙的面灶"从此这庄小面店就有了"奥灶面"的美称。
每周栏目简介
每周栏目简介
每天固定栏目
《食安早餐》三分钟知晓食品安全健康天下事。
《食安健康》权威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