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提高孩子数学能力?想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却不知道正确的方法?孩子从小就有数学思维?又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运用数学?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下有关提升孩子数学能力的话题。
《我的世界》首席体验官Dr.魏经常强调发展孩子早期的数学能力,美国的很多幼儿园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,很早就推行针对幼儿的STEM计划,其中的M就是数学。
不过,很多中国家长对数学的理解是基于应试教育的印象上,可能在学校里做过数学题,生活中接触的不多,对数学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解。其实孩子天生就有数学能力,只要引导恰当,你也可以拥有一个数学宝宝。
显然,要对数学有一个系统的理解,不仅要在学校里会做数学题,还要在生活中多接触数学。而在《我的世界》里,冒险家们与数学问题的相遇是无处不在的,无论你是制造一把木镐估测石材的收获,还是将母鸡和兔子圈养在一起,通过头和足的数量计算母鸡和兔子的数量,都要运用到你的数学能力。
孩子天生就有数学能力
孩子天生有数感,也就是数学直觉。他们不需要学习抽象符号,比如数字是多少,数字的含义,也能对数量有粗略的估计能力。孩子这种天生的对数学的估算能力,也叫模糊计算能力,孩子对小于5或小于6的量有这种计算本能。比如在《我的世界》里孩子可能一眼就能看出白桦树下有4朵郁金香,而不用一个个数。与模糊计算相对应的是精确计算,精确计算是需要后天花时间学习,练习的。
孩子的这种数学直觉,应该早早被我们用来启蒙数学,因为这种直觉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数学基础,帮助孩子今后理解数学的抽象符号。2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接触数学,甚至不会数数的孩子也可以。学数学本身不需要区分年龄,跟学习第二语言一样,是基于孩子的感兴趣程度和已经掌握的技能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学,只要孩子准备好了,就可以开始。
如果把数学比作食物,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就是给他三个思维套餐,数算思维,空间和几何思维,以及测量和对比思维。
数算思维:理解数学和运算
数算思维,重点在于理解数字和运算能力,对于孩子来说,就是教他们数数,算术能力。一般来说,2岁半左右的孩子还不知道数字的含义是什么,孩子在大概3-4岁的时候,才能慢慢理解“数”代表的“量”。
假设有个2岁半的孩子,他能将数字从1到倒背如流,但当你打开《我的世界》叫他在地上摆放6个木块时,他可能会摆了一大堆,这就是因为他已经学会一块一块木头地数数,但数到6的时候却不知道“6”就是代表“6块木板”的总数这个概念。
那应该怎样让孩子快速理解“数”就是“量”呢?很简单,教她一句口诀:“数到几,就是几。”以后你再叫她给你几个糖果,几个饼干的时候,她就会知道对着数,数到最后一个数,这个数就代表总数了。
空间和几何思维
空间和几何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,脑科学研究已经发现,大脑对数量的表征和对空间的表征是密不可分的,甚至在大脑区域上有很大的重叠,提升孩子的空间和几何思维能力,本身就能非常有效地提升数学能力。
具体怎样做呢?对于比较小龄的宝宝,平时父母跟他们玩的时候,可以多用一些描述形状,空间的词语。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特征。别以为只有上了学的孩子需要这么培养,研究表明,一般来说,孩子2岁6个月的时候,已经可以精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,他们不但可以理解类似等边三角形这些规范的几何形状,也能理解斜角三角形这种不规范的形状。
比如在《我的世界》里,你也可以多用空间词语进行引导,你可以对他们说“你看,这里面的地毯是方形的,而这里面的雪球是圆形的”,或许他们还不会说话,但这样可以在他们内心埋下对形状的兴趣。
除了语言,实物也是很好的锻炼空间和几何思维的方法,你可以跟孩子一起搭积木,拼七巧板,引导他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,比如两个三角形可以组合成一个正方形,两个中方形可以组合成一个长方形。你甚至可以用废置的快递盒跟孩子一起做手工,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加上4个圆形瓶盖,就变成一辆“汽车”了。
测量和比较思维
测量与对比思维也是很重要的数学思维,培养这两种思维,不用刻意准备材料,数学即生活,对于孩子来说,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更多探索周围物品的机会。
对于比较小的宝宝,重在提高他的比较思维,平时可以多问问他“这个比那个多吗”“那个比这个小吗”“这个和那个一样多吗”这类问题。平时跟孩子说话的时候,也要注意多用“多少”“轻重”“长短”这类比较词,也可有意思地加上计量单位,比如爸爸体重70“公斤”,妈妈升高“厘米”,在这些潜移默化中,孩子意识到数学是有意义的,它们可以用来代表物体的体积,重量等。
在《我的世界》里,测量与比较也是无处不在的。在测量方面,当你建造一个房子时,你要以方格为单位来测量一块空地的长和宽。当你要演算一桶岩浆,一桶水的扩散范围或者是苦力怕的侦查范围时,你就要用到曼哈顿距离进行计算。在比较方面,你或许需要比较两棵树的高低,两天河的宽窄,两个村庄的远近等。
数学可以从小宝宝开始抓起,不过也要讲方法,不要急于教孩子数数,算术,而是要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,顺序渐进,如果让把数学比作食物,怎样才能把这些思维套餐变得既营养又好吃呢?下面就是三个基本配方。
数学即生活
数学即生活,比如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同数量之间的比较,而不是立即学习数数,例如以两堆瓜子仁为例,一堆多一点,一堆少一点,
让孩子去选,切西瓜的时候,一块稍大些,一块稍小些,让孩子去选。
孩子稍微大一点儿,不管他是否可以很好地说话了,你都可以直接问他:“你觉得这两堆瓜子仁,哪一堆更多?”等他回答或者指认后,你还可以来一次数学比较,怎么做呢?你可以把两边的瓜子仁一个对一个地摆成一条线,摆的时候嘴里将数字数出来,这样他不仅可以知道数字和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,还可以知道数量和空间的对应关系,另外,这样数数的好处是,你可以顺便把数字教给他。
当然,你也可以在《我的世界》里比较两批方块的多少,你可以将两批方块一个对一个地摆放成一列,将它们进行对比的同时将数字数出来。
等孩子长大一点儿,可以学数数甚至算术之后,你也要注意,不要让孩子机械地背数字,怎么帮孩子理解数字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呢?以数数为例,不要让孩子只是“1、2、3、4……”地去背诵,而应该用实物来数,不然的话,以小孩的记忆力,他能轻松地从1数到,但这只是一段没有意义的口诀。
加减法也是一样,抽象地计算1+2=3,孩子还是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,你给他一粒瓜子仁,让他再数两粒瓜子仁放进去。然后数数现在有多少粒瓜子仁用这种方法,他很快就明白加减法是什么回事。
数学即解决问题
Dr.魏没有把女儿送去上数学补习班,而是注意在生活中锻炼她的数学能力,比起让孩子背公式,生活中总有机会让孩子发挥数学才能。比如爬楼梯的时候让她想一想有几级楼梯,爬了一半问她:“这一层一共有9级楼梯,我们爬了4级,还剩几级?”她算出来之后,让她在数一数,自己验证答案。
数学无处不在,问一下孩子,离你睡觉还有多少分钟?如果你要吃8个饺子,现在只有15分钟,该怎么吃?这都是把生活和抽象的数学联系在一起。
在《我的世界》里,数学也无处不在。当你要建一根8个格子高的立柱时,你现在竖直堆放了5个,还需要堆放多少个呢?一组由8个活塞组成的自动刷石机,每个活塞可以推出12个圆石,那么这个自动刷石机最多可以推出多少个石头呢?这些都是可以将游戏和数学结合起来的地方。
Dr.魏给我们分享一个独门秘籍,他给女儿买了一个小黑板,跟她玩数字游戏的时候,他会在黑板上画实物图,写数字,甚至会写不同数字的组合,这样,他口中讲的数字和数字符号的样子,就能在黑板上对应着呈现出来。同时,我还可以把数字对应数量,通过不同形式重复展现,比如这次画的是苹果的数目,下次可能是花的数目,很快,女儿就不需要看具体的图画了,她掌握了数字的本身。
在黑板上完成这一步后,就开始写基本的数学符号,比如加号、减号、等号,这些符号把数字串联到了一起,这种串联在黑板上写出来以后,就变得非常直观,比如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,孩子数学启蒙中从巨像到抽象的转变,就是用黑板上的写写画画完成的,这个学习的过程是很快的。
这种把数学和数字具像化的方式,是一种能激发孩子兴趣的方式。
数学即沟通
对于年龄稍大,会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的孩子,Dr.魏还推荐一个方法,那就是在睡觉前,跟他讨论一个数学问题,在年发表在《科学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,科学家让孩子在睡觉前不是讲故事,而是讨论数学问题,不用每天都做,只要每周至少两次就行了,结果发现在坚持一学年之后,这些孩子的数学技能比其他孩子平均领先3个月。
这个结果本身并不奇怪,但是,这个实验产生的效应这么明显,还是让研究人员有点意外。他们认为,这些孩子的数学能力之所以提高,除了讨论数学本身以外,父母对他们学习数学的人际支持和互动也非常重要。所以,即使你不知道在孩子睡前有什么数学问题可以讨论,也没关系,只要你能在孩子进行数学学习和应用的时候给他足够多的